知乎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知乎小说网 > 我在人声鼎沸里拥抱你(莎头) > 第2章 “莎莎吃面包吗”

第2章 “莎莎吃面包吗”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自马来西亚一行以后,我和曼昱莎莎大头都熟悉了很多。

听了曼昱的话,我还特地去关注了几位的微博。

莎莎和大头二人确实在微博上相互蹦迪。

一路从2017年莎莎给头哥加油翻到了2016年。

莎莎:“昨天看你比赛视频太厉害了。”

头哥:“别闹哈哈。”

我似乎沉浸在他们相遇相识的那个磁场里不可自拔。

有缘分的人遇见总是有迹可循。

就像英语里那句:“You have me at the first sight.”

一眼定终身。

灵魂共鸣的人遇见就像磁铁吸附的那一刹那,注定有声。

如今的他们是这样。

10年前的我似乎亦是如此。

*

17年国庆期间,我们学生会组织和北体联谊。

正巧马来西亚三人组也在北体打“草根vs国手”对抗赛。

莎莎听说我在北体,特地邀请我去综合馆看她比赛。

本就对联谊无感的我立刻欣然出门前往。

走到半路想起来已经快到饭点。

又折进教超里给他们买了几袋酥皮奶油夹心面包。

等我赶到综合馆的时候莎莎的比赛已经开始了。

大头坐在场边观赛。

我把一整袋面包递给大头,“给你们买的,先垫垫肚子。”

大头看到面包眼前一亮:“笙姐您真是天使,我快饿得前胸贴后背了。”

他从袋子里掏出两条面包,其余的分给了别的小伙伴。

一条面包被大头小心翼翼地放在身后斜侧方。

然后拆开另一条心满意足地嚼了起来。

不一会儿曼昱过来坐下。

大头没太在意,只是用余光扫了眼放在身后的面包。

曼昱发现大家都在吃面包,便问了句:“哪来的面包,是给我们的吗?”

在得到肯定答复后,曼昱也随手从后面拿起一条吃了起来。

只是,大头在发现曼昱手里多了条面包的瞬间,顿时一个激灵猛然回头。

速度快到曼昱被吓了一大跳。

而他骤悬的心,似乎在看到那条被他提前拿出的面包还安然无恙后,狠狠沉了下来。

继续开开心心抖腿啃面包。

“没事够吃的。”我笑着打趣小狗护食般的大头。

大头也没解释,只是摇了摇头边扣手机边关注莎莎比赛。

莎莎毕竟是国乒种子选手,赢得速战速决。

见比赛结束,大头放下手机,原本放松的姿态也变得板正起来。

他和同伴指了指朝看台走来的莎莎道:“孙颖莎来了。”

我能感觉到他的呼吸似乎都变得急促。

在莎莎靠近的瞬间,大头拿起身边的衣服想给莎莎腾个座位。

发现莎莎没有坐下的意思,又悄悄放下了衣服。

“莎莎吃面包吗?”

大头嘴里还嚼着面包,说得含糊又热切。

我终于知道了那条面包的用途。

“头哥,你吃一脸渣。”

莎莎坦率直接,指了指头哥的脸。

大头的眼神立刻从纯情期待变为慌乱无措。

他伸手狠狠揉了揉自己白到发光的脸蛋。

眼神里莫名多了些窘迫、沮丧和失落。

担心没揉干净,又用袖管反复擦了擦。

一直到教练来告知下面比赛的安排,还是忍不住用手多抹了几遍自己的脸。

那时候的我没法解释他的反常,只是觉得头哥大概有洁癖。

直到后来在心理学的选修课上,我学到了一个名词。

“瓦伦达效应。”

指越在意越容易患得患失,结果也越可能不尽如人意。

而这一切都只源于两个字。

在意。

那时候我才明白,原来头哥很早就开始在意莎莎。

早到可能要从那条面包说起。

也可能要从那杯九珍说起。

甚至有可能,是从他们的13岁说起。

*

一个月后,也就是2017年11月,我随张指导陪着莎莎大头去了印度。

参加2018年布宜诺斯艾利斯青奥会乒乓球项目亚洲区预选赛。

“听说这次预选赛有平野美宇和张本智和,不知道能不能和他们切磋切磋。”

莎莎摩拳擦掌,很是期待。

“强者总会相见的,不一定是在半山腰,也有可能在顶峰。”

张指说话向来含蓄、温柔又有力量。

“我们肯定能在顶峰等着他们。”大头拍了拍莎莎的脑袋。

17岁的少年说这话时微微昂起头,自信、坚定又勇敢。

大头的话一点也不假。

抽签的时候,二人都没抽到日本那两位实力小将。

但莎莎和大头在预选赛中的表现确实相当亮眼。

比赛分为两个阶段。

第一阶段,孙颖莎对阵斯里兰卡选手KAPUGEEKIYANA Hansani、伊朗选手ASHTARI Mahshid和马来西亚选手LYNE Karen。

王楚钦则和马来西亚选手CHOONG Javen、哈萨克斯坦选手KENZHIGULOV Aidos分在一组。

二人皆是稳扎稳打,每一局比赛都以4:0获胜,最终也均以小组第一晋级第二阶段。

第二阶段二人依旧发挥稳定,以4:0把青奥会比赛资格稳稳收入囊中。

和大头一起获得青奥资格的三个男孩分别是张本智和、林昀儒和赵大成。

而和莎莎一块儿的三个女生是平野美宇、苏佩玲和Jinnipa SAWETTABUT。

这些名字伴随着两人,在残酷的体育竞技场上缠绕和生长藤蔓。

带着胜者为王的刺痛,带着友谊第一的亲密,在山顶开出一片无垠的荆棘花来。

那时候我想,也许终有一天,他们会和他们一起,成就一个盛大的乒乓时代。

*

预选赛比赛的那天是11月4号,莎莎生日。

那天莎莎很开心,特地发了一条微博纪念。

感谢祝福,期待梦想,是那条微博的主要内容。

但在那被涵盖的一众人里,唯独有一个人是被单独提及的特例。

“还好今天生日有头哥陪伴。”

莎莎艾特了大头。

我一直觉得“还好”这个词包含着许多意味深长的情感。

有淡淡的失落和惋惜。

但更多的,是在那之后如获至宝的珍惜。

大头果然不出所料出现在了莎莎的评论区里。

头:“生日快乐小豆包[哈哈]”

“小豆包”是大头给莎莎取的昵称。

莎:“请我吃饭哈哈”

头:“没钱”

还配了一个看似相当bking的“6+1”emoji。

乖宝宝莎被她哥噎住,只能回了句“好的”。

但其实那天,在录完赛前采访后,大头就叫住了我。

“笙姐,你能帮我个忙不?”

一向大大咧咧的男孩突然变得有些别扭。

“什么事你尽管说就好。”

“我想给莎莎买个蛋糕,她今天生日。”

我张嘴有些惊讶,也是那时候我才知道今天是莎莎生日。

“但我今天赛程很满,加上又在印度语言不怎么通,我怕来不及。”

“没事,你安心比赛,交给我好了。”

少年像是吃了一颗定心丸,这才笃定地朝着球台走去。

去买蛋糕的路上我依旧在讶异。

讶异于在如此兵荒马乱的赛程里,在面对一生一次重要比赛的压力里,他依旧记得,有一个女孩子,在期待他的祝福与惊喜。

那时候我觉得,这个男孩有着非比常人的细致。

后来我才明白,非比常人的不仅仅是他的细致,还有那里面蕴含的情谊。

就像直到有一次,有一个东北同事和我科普。

他说,“小豆包”在东北是形容“没有凳子高的”可爱小孩的。

一般是觉得这个小孩特别软糯可爱才会这么叫。

但从来不会有快成年的朋友叫得如此黏糊。

“我给你举个例子吧笙姐。”

“比方说你和我,哪怕我真的觉得你很漂亮很可爱,我也绝不可能叫你‘小豆包’!”

“是我自己都会觉得变态的程度。”

“所以?”我一边抖落身上的鸡皮疙瘩一边想听他的结论。

“所以从一开始她就是在他心里无比亲近的人呀!”

我笑着点了点头。

其实只是我迟钝而已。

他们之间那紧密交织的磁场,其实本就不需要证明。

多年后,我为了一个人,去学了手语。

那天手语老师伸出了三根手指:大拇指、食指和小拇指。

“同学们,这个手势,在国际上也可以表达‘I love you’”。

“因为小拇指代表‘I’。”

“食指和大拇指组合代表‘L’。”

“小拇指和大拇指组合代表‘Y’。”

这三个字母就是“I love you”的首字母。

一开始我只是机械的记录着,甚至觉得老师的解释略显牵强。

直到课间休息我打开微博,只是一瞬间的机缘巧合,我突然想起了17年大头在莎莎生日微博下的评论。

那个“6+1”的emoji可能只是少年无意中自认为狂拽酷炫的选择。

但却又像一个横亘时间的图腾。

预兆着bking少年和豆包少女故事的脉络。

那上面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写着:

哥没钱是假的。

但,哥爱你是真的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